关于973计划2011年拟立项项目公示的通告
組織負債極常源自膝反射般的反應。
因此除非已進入常會尾聲,不然在會議期間幾乎不可能解散國會。菅義偉本人在安倍身邊居中持重,擔任內閣官房長官七年八個月,內政方面毫無疑問能輕鬆掌握,但他最令人擔心的,其實是在外交經驗上的不足。
但隨著安倍突然請辭,這套僅屬於他的劇本便失去意義,因為菅義偉將會面臨的難題是該不該競選黨總裁連任,這會攸關到他的首相任期是否延續,屆時黨內派系也不一定會如這次鼎力支持,不確定因素非常多。菅義偉在宣布參選至當選後,都不斷面臨一個外界相當關切問題:會不會提前大選? 綜合眼下日本政壇的狀況來說,菅義偉成為首相後做的第一件重大決定,恐怕就是解散國會。即使在6月底至7月中旬能挺過東京都議會選舉,但另一個發生在東京的大事,也會讓菅義偉毫無閃躲空間:東京奧運。外交能力未知的菅義偉,解散時機恐怕要看「美國臉色」 這次菅義偉能快速凝聚黨內五大派閥,背後的影武者就是自民黨幹事長、有「喬王」之稱的二階俊博。本屆眾議員任期在明(2021)年10月22日屆滿,所以做為新首相的菅義偉,最遲要在明年10月21日解散國會,但選擇時間點的考量,就顯得相當複雜。
自民黨在9月14日選出新任黨總裁,由獲得五大派閥支持的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當選,擊敗前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自民黨政調會長岸田文雄,並於9月16日的國會臨時會上,正式被選為首相。自從1992年以來,日本眾議院的常會召開時間都是1月中下旬,代表常會至少都開到該年6月獨立之後的越南,走過艱難的鬥爭及奮鬥、統一與合併,正式名稱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逐漸從世界上最貧窮之國家之一,脫胎換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當中,最蓬勃發展的經濟體。
至此,越南算是告別了計劃經濟的時代,正式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在「包給制經濟時期」,生活必需品由國家分配,因此產生了貨不暢其流、市場交易功能扭曲的現象,導致能源、糧食、日用品稀缺日益嚴重。1976-1980年間,GDP增長僅達1.4%,其中在1980年GDP甚至衰退了1%,全體居民收入幾乎零增長。最重要的是,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
1999年越南GDP增長率下降到5%,同年外資直接投資(FDI)剩下30億美元。90年代,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這幾個經濟體,發展速度令人驚艷,世人給他們取了「亞洲四小龍」的美名。
接下來10年,越南的GDP翻了一倍、通貨膨脹率降到10%以下、1996年外資直接投資(FDI)首次突破了100億美元。白話一點來說,就跟現在的朝鮮(北韓)一樣,是依照共產主義思想的經濟制度。而《公司法》、開放私營企業及商業銀行等法律,更是為經濟帶來重大轉變這樣的指揮型經濟在國家統一之前就在北部實施,但一般當人們提到「包給制經濟時期」,通常泛指75年之後那段時間。
在「包給制經濟時期」,生活必需品由國家分配,因此產生了貨不暢其流、市場交易功能扭曲的現象,導致能源、糧食、日用品稀缺日益嚴重。儘管發展神速,在這個過程中越南也是經歷了不少低潮與危機。越共黨中央在2017年6月3日發布了第10號決議,明確指出「發展私營經濟,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重要動力」。也就是在那時候,全世界的目光逐漸注意到了越南,並不是因為越南曾經在戰爭中擊敗了法國、美國兩大殖民霸權,而是看到了越南經濟巨大的潛力。
而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則有「亞洲四小虎」之稱,但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後,2000年開始,逐漸有媒體將越南加入小虎的行列,成了「亞洲五小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越南正在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因此經濟立刻受到金融危機影響。
1999年越南GDP增長率下降到5%,同年外資直接投資(FDI)剩下30億美元。指揮型經濟失敗 糧食產量不足 從1945年獨立,到1975年國家統一,越南這個國家的出發點極為艱難,經歷了與法國、美國兩個強權的戰爭,家國崩壞、經濟落後、發展遲滯,要過日子完全得依賴國際援助以及農業生產。
從農業經濟轉型為工業服務業經濟。從封閉型經濟轉型為高度開放型經濟。然而,等到戰後和平時期實際執行之後,這種發展型態的缺點表露無遺。90年代,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這幾個經濟體,發展速度令人驚艷,世人給他們取了「亞洲四小龍」的美名。製圖:潘西邦 過去的越南經濟是由國家主導,如今私營經濟成為發展主力,這是越南經濟轉型的最重要特點。最重要的是,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
當時越南人民以務農為主,缺糧的情況卻很普遍,農民沒有稻穀可播種、工人沒有紗線可以紡。在1966-1975年間,政府預算的63%來自於國際援助、國際貸款。
而就在亞洲金融危機結束之後,2000年開始越南經濟迎來了高度的成長機會,從2000年到2007年,越南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7.63%。1986年12月在河內舉行的越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抱著「直接面對現實」的心態,越南推出了「革新政策」。
獨立之後的越南,走過艱難的鬥爭及奮鬥、統一與合併,正式名稱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逐漸從世界上最貧窮之國家之一,脫胎換骨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當中,最蓬勃發展的經濟體。Photo Credit: shunei1506CC BY 2.0 越南河內巴亭廣場──宣讀越南《獨立宣言》的所在地 越南經濟轉型四部曲 前越南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對VNEXPRESS(越南快訊)記者的採訪,總結了該國在「革新政策」(Đổi Mới)實施之後,經濟轉型的四大重點: 從低收入國家轉型為中等收入國家。
由於長時間實施「戰時經濟制度」,由國家統籌分配大筆國際資金,造成戰爭結束之後,越南對於這種由國家指揮發展經濟的模式充滿信心。至此,越南算是告別了計劃經濟的時代,正式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白話一點來說,就跟現在的朝鮮(北韓)一樣,是依照共產主義思想的經濟制度。1987年,越南政府取消諸多商品的管制分配系統、提高必需品價格、買賣自由化、取消各內貿檢查站。
從「革新政策」剛出台時,越南是全球經貿體系的局外人,到現在締造令人咋舌的出口金額,吸引鉅額外資直接投資(FDI),中間也就只隔了一代人。1976-1980年間,GDP增長僅達1.4%,其中在1980年GDP甚至衰退了1%,全體居民收入幾乎零增長。
這段期間越南簽定了許多貿易協定、加入WTO,平均每年獲得外資直接投資(FDI)130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大幅增加。即從1975年戰勝後,到1986年「革新政策」出台前,統一的越南實施一切必需品由國家包辦供給、取消私營經濟、資源由國家調動指揮的計劃經濟型態。
而《公司法》、開放私營企業及商業銀行等法律,更是為經濟帶來重大轉變。接下來三年期間,《外國投資法》、《土地法》、《進出口稅法》紛紛出爐。
接下來10年,越南的GDP翻了一倍、通貨膨脹率降到10%以下、1996年外資直接投資(FDI)首次突破了100億美元。但幸運的是,由於越南開放時間較短,比起東南亞週邊國家,越南的受傷程度還是相對輕,畢竟當時越南的出口外貿依存度僅有GDP的30%。捱過國際金融危機 凡事都有兩面,經濟愈開放、參與全球貿易供應鍊愈深入,受國際經濟危機影響的風險就愈高。1980年,國家原先規劃全年有剩餘糧食2,100萬噸,實際上最終卻進口了157萬噸糧食,創下越南糧食進口量歷史新高。
在此要先跟大家提一個名詞,那就是越南的「包給制經濟時期」(Thời bao cấp)16日正式於國會接受首相職位後,菅義偉內閣往後一年將帶領日本內政走出困境,最要緊的是擺脫新冠肺炎與經濟不振的惡夢。
菅義偉過去也被普遍評價為是「外交不拿手」,中國官方小媒《環球時報》也形容菅義偉只是看守內閣。」 天兒慧則分析,中國確實在香港、台灣以及南海議題上受到很多大國嚴厲指責,更重要的黨內可能在路線上也爆發爭議。
文:鄭仲嵐 決定下一屆日本首相大位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在14日正式出爐。」他並重申,中方願同日本新一屆黨政領導人一道,在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下,深化抗擊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合作,推動中日關係持續改善發展。